红火蚁是重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
别看它长得小
但对农业生产、生态环境
以及人体健康都有严重危害
那么
最普遍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什么呢?
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红火蚁(Solenopsis invicta Buren)隶属于膜翅目(Hymenoptera)蚁科(Formicidae)切叶蚁亚科(Myrmicinae)火蚁属(Solenopsis),是世界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性的入侵生物之一,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重要入侵蚂蚁,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、人畜健康、公共安全及生态环境。
红火蚁起源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,20世纪30年代随船舶压舱土首次传入美国,之后随着全球贸易活动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扩散。自2004年在广东吴川发现以来,红火蚁已在我国南方多省发生危害,恶性伤人和农田丢荒弃耕现象频频发生,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。
红火蚁叮蜇时身体呈弓形,以上颚紧咬皮肤,用尾部鳌针将毒液注入皮肤,与蜜蜂“一次性”的蜂针不同,红火蚁尾针可在短时间内反复蜇刺。被叮蜇处会有如火灼伤般的疼痛感,几分钟后出现局部红肿,并逐渐形成白色脓疱,一般一周左右脓疱会逐渐愈合,但通常会留下瘢痕,个人体质不同也会出现不同反应。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瘙痒、荨麻疹、头晕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甚至有休克死亡危险。
1.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叮咬部位,可用凉水或冰块对被叮咬的部位进行冷敷。
2.注意保持被叮咬伤口清洁,不要用手搔抓,避免挤破脓疱,导致继发感染。
3.外涂类固醇类药物或无比滴、清凉油等止痒药物,缓解瘙痒症状。
4.有过敏病史或被叮咬后有全身性瘙痒、荨麻疹、呼吸困难、休克等过敏反应,务必迅速到医院就诊。
红火蚁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,蚁后是专门负责产卵、繁殖后代的关键角色,是整个蚁巢中唯一具有生育能力的个体,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才是防治红火蚁的关键,这与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截然不同。
然而,目前在实际防控工作中仍存在很多误区,传统的农药/灭害灵喷雾,民间的火烧、汽油烧、炮仗炸、水淹等错误的防治方法,通常只能杀死蚁巢表面的部分个体,无法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,不仅难以彻底根除红火蚁,且极易导致蚁巢搬迁或分巢,加快红火蚁的扩散蔓延。
饵剂是将杀虫剂与红火蚁喜好取食的引诱剂、载体混合配制而成的药剂,是目前红火蚁防控的推荐药剂。饵剂诱杀是利用红火蚁工蚁之间的交哺习性,借助红火蚁的社会胃将饵剂中的药剂成分在蚁巢中传递,最终传毒给蚁后,从而达到灭巢的效果。
触杀性药剂通常以液剂、粉剂、可湿性粉剂及颗粒剂等制剂类型被用于红火蚁的应急扑杀。与饵剂相比,触杀性药剂的击倒速度快,可迅速杀死红火蚁个体,快速压低红火蚁的种群数量,降低被叮蜇的潜在风险。常用的药液灌巢、粉剂灭杀措施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不彻底、环境污染大,建议用于红火蚁的局部应急扑杀工作。
防治方法等内容摘自:《植物检疫》2024/01 (我国红火蚁防治药剂应用现状、防效评价及防控对策)